我们在思考什么

这几天大言不惭地告诉了一个家伙要好好更新一下,当做旅途中的消遣。

于是就对着自己的笔记本、备忘录、知乎收藏夹翻了又翻,翻到好些想要说的话和点子。

如若是自己强行坐在桌子前,硬想也想不出个一一二二,倒是看着过去自己曾经细细读过的文字,又多生了好些想法和话头。

知乎上有一篇回答我想首先拿出来,晒一晒,再细细读读。

17岁总是思考哲学和宇宙,也总是感到抑郁和对人性的失望,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动力,该怎么办?

@cogito说:

我很高兴在知乎上还能看到这样好的问题。17岁的同学大多敏感甚至还有些理想主义,在我看来这并非什么坏事,反而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。至少在我们思考人性、现实、哲学、宇宙的时候,我们还在独立思考。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。

你说你对世界、生活和人性感到失望,我能够理解。但我也想说,这种想法确实有失偏颇。我想依照我曾经看过的文章,跟你谈谈我的想法。

讨论哲学离不开讨论理性。理性观念发源于古希腊,与基督教思想并肩,成为西方思想的根脉所在。经历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、启蒙运动,理性观念最终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根基,这种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勃兴。因此,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(关注每个个体)、价值观层面的离散化(不再有“本该如此”的束缚,“我认为该怎样”成为至高无上的判断标准)。这种理性思想构建了现代性的底色,对我国同样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。

刘擎教授曾经讲过:“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,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。”理性给人类带来了光明,同样给人类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灾难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你一定听说过“上帝死了”这句话。“上帝死了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,它意味着当个人判断和个人价值观凌驾于一切之后,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秩序不复存在,人类没有了具体的社会框架指引,仿佛走在了一片没有任何指引的黑暗森林之中。这意味着任何人都拥有自由,但同时任何人都在侵犯别人的自由。我举个具体的例子。如果你们班有一个特别有权有势的同学,他要和你竞争同一个岗位,这是他在运用他的自由,但是却损害了公平,同时导致了你的不自由。我想你的苦恼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此。

自由与公平难以两全,是现代性的典型困境。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在解决这个问题,比如罗尔斯在《正义论》中提及的“无知之幕”。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太复杂,简而言之就是在设计社会制度时,要抹去社会上所有个人的所有社会特征(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国王还是奴隶,在设计社会制度时,你都是没有任何个人特征的人)。理论到这里位置还是太理想化、抽象化了,但是神奇的事情就要在这里发生。罗尔斯推断出来了一个伟大的结论:每个人为了保证无知之幕揭开之后,自己还能再社会中安全地生活下去,必定要保证两种公平:第一是机会平等,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生活,包括更好的求学机会、升职机会等等,也就是把起跑线拉直(万一无知之幕揭开之后,你是国王我是奴隶,我们还在封建社会,我不是吃大亏了。所以要把起跑线拉平);第二是差异原则,照顾弱势群体,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而有尊严的活着,比如穷人少交税、富人多交税(万一无知之幕揭开之后,你是天才我是笨蛋,那我会输的很惨,所以要劫富济贫)。

你说思考哲学让你感到悲观,但其实思想史上有无数哲学家为自由和正义不断努力。这些哲学家不仅仅有罗尔斯,还有诺齐克、德沃金、哈贝马斯等等。如果没有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,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九年义务教育、没有阶梯收税制度、甚至没有机会上知乎提这个问题。你思考哲学感到悲观,或许是因为看的太少,只看到了哲学家对社会的批判,却没有看到他们为改变社会做出的努力。即便是说出“上帝死了”的尼采,也主张“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。”

另外,关于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,我也有些浅陋的看法想与你交流。

其实对这个问题思考最深刻的,在我看来不是科普作家、哲学家或者社会科学家,反而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,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。老陀的巅峰之作叫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,我愿称之为世界文学之颠,没有之一。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陀的名言“我越是爱人类,越是厌恶具体的人”,以及“人类并不渴望自由,人类渴望的是伪装成自由的奇迹、神秘与权威”(人类本身是孱弱无能的,承担不起自由的代价与后果,设想一下,你能够完全凭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并承担代价吗)。我想你的感受也大致如此。我无意于探讨关于人性的重大命题,但老陀为我指引了一条解决这两种问题的出路,那就是接受并且关注具体的生活。

首先,关注具体的人。你会发现你的同学小气抠门,但没准儿很讲义气;楼下来太太啰里啰唆,但却很疼爱孙子;门口修车的大叔也许穿着并不体面,但是你忘带钥匙进不去家门的时候人家可能会给你送杯水。具体的人是立体复杂的,爱具体的人也许很难,但怀抱善意观察具体的人,也许逐渐能发掘出每个人的闪光之处(PS:某些不值得浪费心情的人渣们不用关注了,我很讨厌圣母哈哈哈哈)。其次,在现有框架之内,接受自己的怯懦,同时做一个勇敢智慧的人。比如勇敢去爱一个人,勇敢选择你心仪的专业、勇敢对你觉得不 的事情说不,但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,给自己留后手。我们很难改变环境,不可能改变人类,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,当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身边的环境就是世界。

我最爱的哲学家是康德,最爱的文学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。我想用这两个人的两句话结束这个回答:

康德:人是目的,而非工具。

陀思妥耶夫斯基:爱生活本身甚于它的意义。


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这个答案真的蛮开心,这就是在网上小火一把的感觉嘛~~~谢谢为我点赞的小伙伴们,你们的鼓励对我来说有莫大的意义。

再次更新这篇文章是因为,我私心想讨论关于哲学思考与虚无主义陷阱的问题。

首先,哲学思考真的是非必要的吗?

我认为哲学思考是典型的“重要但并不紧迫的问题”。我们如何选择伴侣、如何选择职业、如何爱与被爱,都是基于你的哲学思考后做出的判断,解决困惑的办法并不是回避思考(因为根本无法回避)。幸运的是,我们不必现在就得到那个终极的彼岸性的真理(这个真理并不存在),给自己时间去参与这个世界,多去做实实在在的事情,你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推进、经历的增长、视角的多元逐渐变得成熟而富有深度。哲学不是语言构筑的空中楼阁,哲学答案隐藏在生活之中。

此外,如果真的对哲学或者社会科学感兴趣,不要从福柯、弗洛伊德、鲍德里亚等理论大家入手,我现在在读研,这些社科文献我读起来都很吃力。我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比较好读的入门思想史读物:

《苏菲的世界》 哲学史小故事,通俗易懂而且很好玩

《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 高级版的思想史小故事,比较通俗易懂

《西方现代思想史》 (斯特龙伯格著) 这是西方人文社科思想的全景图,不建议在读中学的同学们看,本科生同学们可以入手看一看。

“西西弗斯隐喻”是对虚无主义的绝妙代言:

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,他曾经绑架了死神,让世间没有了死亡。但是他的行为触怒诸神,诸神罚他将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,然而每当他将石头推到山顶时,石头都再一次滚落到山下。西西弗斯只能再次将石头推到山顶,永远重复这“永无尽头又徒劳无功的任务”。

加缪对西西弗斯的隐喻曾经做过解读:

“如此贴近石头的一张苦脸,本身已经是石头了。再次下山时,迈着沉重而均匀的步伐,走向他不知尽头的苦海。这个时辰就像一次呼吸,恰如他的不幸肯定会再来,此时此刻便是觉醒的时刻。他离开山顶的每一个瞬息,他渐渐潜入诸神洞穴的每分每秒,都超越了自己的命运。他比所推的石头更坚强。”
“那岩石的每个细粒,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,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。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。应当想像西西弗斯是幸福的。”

虚无主义陷阱并不是不可解决,因为荒谬并不代表没有意义,虚无并不意味着无法超越。人在社会面前非常渺小,面对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,我们每天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“永无尽头又徒劳无功的任务”,直到死亡让一切归于沉寂。但是人可以用思想、勇气和智慧去超越那些无奈,你知道你必然被社会打败,但社会对此一无所知(只有人才拥有智慧,因此思考与反抗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),这就是你(也是西西弗斯)超越社会甚至超越命运之处。一味的追求物质并不能使你超越什么,只能说你被物质所奴役。我们要用理性指导我们的生活,去寻找我们真正的自由。


我17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呢?

我大概也在睥睨世界,以为世界运行之规则,了然于方寸胸膛之内吧。/笑:D


我们在思考什么
http://dancedajingzi.github.io/2023/08/03/Zhihu-1/
作者
Edward
发布于
2023年8月3日
许可协议